设备维修费用的预算、控制与考核
发布时间:2016-10-26来源:设备管理中华联盟 编辑:秩名
设备维修费用的预算、控制与考核
一、设备维修费用的概念及其构成
设备维修费用是指为保持或恢复设备技术性能所支付的费用。它主要包括设备的维护费和修理费两大部分。
设备维护费主要是指设备日常保养费用和设备检查、检验费用,而设备修理费是指为恢复设备的性能而进行修理所发生的费用。为了防止设备劣化、保持设备正常技术状态、保证设备安全运行而进行的日常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等日常保养工作所支付的费用是设备日常保养费,而为了了解设备有无异常或是否良好而进行的点检、诊断、监测、检验等所发生的费用则为设备检查、检验费。
从传统的角度设备修理费又分为小修、中修和大修理费,无论是大修理费还是小修理费都要进入企业生产成本,但由于大修费一般数目较大,为避免生产成本出现大的波动并保证设备大修资金有可靠来源,有许多企业在财务核算上采取预提待摊的方式处理大修费。从设备维修费用的构成分析,它主要包括备件费、材料费、人工费、检验费、技术咨询费等,其中备件费、材料费和人工费构成了设备维修费的主体。
从以上设备维修费用概念及其构成上不难看出,设备维修费用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企业的装备水平、工艺流程有关,而且也是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二、设备维修费用的控制与考核
设备维修费用是构成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对设备维修加强管理,以求节约和降低维修费用,对设备的经济管理具有重大意义,设备的失修和过修都不能实现维修费用的经济性,如何做到设备维修费用最合理,没有现成的经验公式。设备维修费用的控制与考核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尊重设备运行的客观规律,讲究科学。
各企业设备维修模式的变化也是不断寻求的过程,如事后维修、定期维修、预防维修、状态维修和改善维修。选择最佳的维修方式是要用最经济的费用取得最好的修理效果。
设备维修费用的控制要考虑到现实装备水平、工艺流程、工序以力匹配、设备的新旧程度等,要追求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无疑可以降低设备维修费用,但还应认识到维修费用的控制与管理的加强反过来可以促进设备管理方式的改进和维修方式的变革。
降低设备维修费用的途径很多,应因地制宜。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对降低设备维修费用可能是有效的:
1、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杜绝以修代保、缺项维护等不良现象,树立维护重于修理的观念;
2、适时检修,争取修理的最佳时机;
3、加强检修管理,做到保安全、保工期、保质量、保费用;
4、加强TPM管理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工人的设备维护技能,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设备维修水平;
5、大力推行改造性设备维修;
6、做好备件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资源;
7、适度地控制外委检修。若外委检修明显经济且具有质量保证,就应当外委,衡量外委与否的标准在于其经济性;
8、做好备品配件、检修用材料的采购管理。备件费与材料费构成了设备维修费的绝大部分,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质量、价格是备件等采购管理的主题,合理的性能价格比是采购工作追求的目标。片面地追求高质量将以高昂的价格为代价,教条地追求低价格将会带来低劣的质量,而两者都不会带来设备维修费用的经济性。
合理确定维修费用的控制指标是十分重要而又十分困难的工作。目前既无定型的经验公式,又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数据,应结合本单位的设备状况、工艺流程、历史数据、生产负荷等因索综合考虑、科学预测,并在执行中进行跟踪、评估、不断完善。
维修费用指标的考核与确立同等重要,指标一旦确立就要严格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有约束力,才能使被考核单位不断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考核指标。由于维修费用支出的不均衡性,因此在考核中应充分考虑。考核指标的下达应与设备检修计划相结合,考核周期也应结合设备检修实际来制定。
三、设备维修费用控制与考核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为防止企业发生片面追求降低设备维修费用、强制运行设备的短期行为,应将设备维修费用与设备利用率、完好率、设备故障停机率等技术指标捆在一起进行考核,使职工认识到重视设备经济管理并不意味着轻视设备技术管理、实物管理,更不意味着在设备管理考核指标上厚此薄彼,促使基层单位千方百计提高设备综合管理水平。
2、设备维修费用的高低除与设备技术状况、装备水平、利用率等有关外,还与设备所在单位的维修管理水平密节相关。因此其他单位设备维修费用指标仅供参考,不能拿来生搬硬套。
3、设备维修费用的统计口径应当明确,可由设备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研究确定本单位设备维修费用的统计范围、方法、时域、程序等,力求做到统计口径统一、统计数据准确及时。这样的统计数据有利于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合理控制设备维修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