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M的发展及其作用
发布时间:2016-07-16来源:互联网 编辑:秩名
TPM概述
TPM三大管理思想
TPM的目标及期待效果
TPM是什么
TPM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TPM(全员生产保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1951年以前称为事后保养时代,以后又经历了预防保养、改良保养、保养预防,继而出现全员生产保养,到20世纪80年代又被称作预知保养时代。TPM的历史虽然仅有半个世纪,但它发展的却很快,已经超出了设备维护的范围,进化到全公司(包括非生产部门)、全员参与的改善活动,如图3-1所示。
1.事后保养时代(BM)
1951年以前,工厂对设备几乎没有什么保养,人们对设备只是使用,并不进行精心的维护,一直使用到设备出现故障,再进行维修。这种使用方法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并且会降低机器的使用寿命。因此,这种保养方法亟待改善。
2.预防保养时代(PM)
1951年,美国人最先提出了预防保养(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概念。预防保养主要对机器设备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比如定时上油、经常擦拭灰尘、更换螺丝螺母等。这些简单的保养对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确实有益,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3.改良保养时代(CM)
1957年,人们开始对原来的保养方法进行改良,根据设备零件的使用周期定期更换零件,使设备运转更加正常。根据零件的使用周期,在零件使用寿命到期之前更换零件,既有效地利用了零件,又防止了故障的发生。
4.保养预防时代(MP)
从1960年开始,进入了保养预防时代。人们不但对设备进行保养,而且把保养和预防结合起来。通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比如声音、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5.全员生产保养时代(TPM)
1971年,日本人引进了PM活动并将其改造成为现场部门的TPM改善活动,即开始注重全员参与(total)。在全员保养时代与保养预防时代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员工都应该对设备保养负责。此时的TPM主要以生产部门为主。
6.全员参与改善活动时代(TPM)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TPM活动已经超出了设备管理的范畴,开始扩展到整个公司的改善活动。目前,TPM全面改善活动已经逐渐被世界各大企业所接受和运用。
TPM活动定义
TPM是工厂全面改善活动(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英文缩写,1971年首先由日本人倡导提出。它原来的狭义定义是:全体人员,包括企业领导、生产现场工人以及办公室人员参加的生产维修、保养体制。TPM的目的是达到设备的最高效益,它以小组活动为基础,涉及到设备全系统。
1989年,TPM被重新定义为广义的TPM,它是指以建立不断追求生产效率最高境界(No.1)的企业体质为目标,通过公司领导到第一线员工全员参与的PG(创新小组)改善活动,构筑能预防管理及生产工序中所有损耗(Loss)发生的良好机制,最终达成损耗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简单地说,TPM活动就是全员参与的工厂全面改善活动,如图3-2
TPM活动内容的扩展
随着TPM活动的深入推进,TPM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得到发展和扩充。如图3-3所示,在最初的阶段,TPM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管理目标的提升要求TPM活动不再局限于设备管理的范畴,而是扩展到整个现场部门之中,从而实现大规模的组织效率提升。目前,TPM活动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从生产部门扩展到整个企业范围内,形成全员参与的工厂全面改善活动。
TPM的活动内容:两大基石与八大支柱
TPM活动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基石和八大支柱。如图3-4所示,以彻底的5S活动为基础,通过不间断的小集团PG改善活动,以分科会的形式倡导各部门、全员工的参与,在自主保养、专业保全、个别改善、品质保全、事务改善、环境改善以及人才培育等八个方面做出改善,并以QCDSM等指标加以评估,打造出有良好效益和持续发展动力的一流企业。
1.TPM两大活动基石
TPM活动的两大基石分别是彻底的5S活动和小集团活动机制:
5S活动
一般说来,彻底的5S活动是TPM活动推进的基础台阶,脱离了5S活动是不可能实现TPM的。5S活动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任何有TPM意图的企业都应先推行5S。但是,如果企业只推行5S而不推行TPM,那么管理水平就无法获得更大的提高,即无法达到TPM的零消耗目标。因此,5S和TPM都非常重要,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小集团活动机制
小集团活动的机制是TPM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基石。小集团是实施改善项目或革新项目的基本单位。企业应当在其组织内部构建起小集团活动机制,创造全员改善的氛围,倡导员工参与到一个或多个改善团队中去。如果缺乏这种小集团活动机制,企业的TPM活动也就失去了活动基础,这是很难成功的。
2.TPM八大活动支柱
TPM活动的展开有八个重点,也被称为TPM八大支柱。八大支柱包括了工厂管理中方方面面的内容,具体分别是指自主保全、专业保全、个别改善、品质改善、初期改善、事务改善、环境改善和人才培育等,如表3-1所示。其中,自主管理是TPM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企业内各部门的分割必然带来管理效率的整体下降,而八大支柱通常需要跨部门的机制来实现。这样,通过开创跨部门的改善活动,以重叠式的小组活动来达到意识和行为的变更,能够使整个管理环节连贯起来,进而达到最佳的设备综合效率和经营效率。
表3-1 TPM的八大活动支柱
TPM四大目标
TPM活动所要达成的四大目标即为:灾害“零”化、故障“零”化、不良“零”化以及浪费“零”化。在TPM活动过程中,要把需改善的事务变成一个个具体的管理项目,再根据这些管理项目是否朝着好的方向变化和发展,对管理目标做出不断的调整与优化。因此,TPM四大目标的达成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只有以此四大目标为改善的终极目标,才能减少故障,缩短PM时间,提高效率和人均生产量。
TPM活动期待的效果
TPM活动期待的效果就是要实现Q、C、D、S、M的全面提升。其中,Q、C、D、S、M分别是指品质(Quality)、成本(Cost)、交期(Delivery)、安全(Safety)和员工的精神面貌(Moral)。Q、C、D、S体现的是一种有形的效果,而M体现的则是无形的效果,任何管理项目或改善活动的效果都可以从Q、C、D、S、M这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1.有形效果
有形效果可以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取得好的综合效益。由于有形效果能够以利润等可见的方式直观地体现出来,因而受到大部分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推行TPM活动后,能够比较明显地提高人力和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不良率,并能够缩短生产及管理周期,减少各类不必要的损耗,节约成本。
2.无形效果
企业开展TPM活动产生的无形效果相对于有形效果来说往往更有意义,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更加深远。无形效果有企业体质革新、工厂形象改善、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员工改善意识的增强等。
增强员工的改善意识
企业开展TPM活动以后,员工的改善意识会有所加强。他们了解到企业追求的目标是零损耗,意识到需要无休止的努力,因而会将不断改善的信念牢记于心。这种改善意识以及参与意识的培养,会给企业带来长久利益。
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TPM活动的开展,使得员工有机会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工作技能,如操作机器的技能、观察机器是否正常运作的技能、维护机器的技能等。员工的工作技能得到提高,公司会大大受益,人才储备的数量和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培养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
TPM将有助于培养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进行竞争的有利武器,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踏踏实实的工作过程。不管是5S还是TPM,都是通过持续的、踏踏实实的工作来培养企业的文化。这样,员工的精神面貌和自信心才会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TPM的三大管理思想
TPM拥有众多的活动机制,但是,这些活动机制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预防哲学、“零”目标、全员参与和小集团活动这三大管理思想基础之上的。
预防哲学
如图3-6所示,预防哲学是TPM的核心管理思想。在工厂管理中,要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通过确立预防的条件,防患于未然。进行日常预防、健康检查和提前治疗,从而排除物理性、心理性缺陷,排除强制劣化,消灭工厂中长期存在的慢性不良疾患,延长工厂、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寿命,减少浪费的发生。
“零”目标(零缺陷)
目标是引导企业向前发展的路标。在制定企业目标的时候,TPM要求企业一定追求“零”目标,即追求一种极限目标。例如,追求零缺陷(ZD),就是要求企业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目标而奋斗。因此,“零”目标是管理理念的最高境界,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去追求。
零缺陷、零事故、零灾害等“零”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如果竞争对手或者同行的管理水平还没有达到“零”目标时,企业就应当追求“零”目标;如果竞争对手也在追求“零”目标,或者已经接近“零”目标,那么企业就应该用速度制胜,加速达到“零”目标。一句话,追求“零”目标就是为了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全员参与和小集团活动
TPM的第三个管理思想就是全员参与和小集团活动。全员参与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普适理念,只有全员参与,才能长久、持续地维持企业的改善和革新活动。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小集团活动机制,提高组织成员参与的热情和参与能力,建设被激活的团队,实现组织成果的最大化。
组织成果的最大化要求将某一个改善团队成功的事例及时地向所有团队、所有部门进行推广。这样,不但能够让成功团队的成员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使其有进一步改善的信心和动机,还能激起其他团队成员的好胜心,带动整个团队的改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