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管理 - 工作现场是赋予生活意义的场所
发布时间:2017-03-23来源:装备保障管理网 编辑:时代愤青
现场管理 - 工作现场是赋予生活意义的场所
这些是经营的基础,商品制造现场不应该是丧失人性的地方,而应该是发掘人的智慧、磨炼技术、培养人才的地方。
生产现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生产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人贯穿于整个生产的所有环节,做好了人的管理,也就做好生产现场管理,企业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一、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中人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1.纪律松懈
上班迟到、早退、旷工、脱岗、串岗,甚至上班睡觉、干私活、不服从分配、不听从指挥等现象。
2.操作不规范
生产中员工的动作可分为三类:产生产品附加值的动作;不产生产品附加值但必须做的动作;完全不必要的动作。第三类动作被称为无效劳动,是造成工人体力浪费的主要原因。在员工操作过程中,由于无效劳动,使得员工操作效率下降,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
3.生产主管现场指挥不科学
生产主管现场指示错误或指示不当是重大的管理缺陷。生产主管不是实际的操作者,在生产现场对产生的问题好指挥,指导实际操作人员生产工作多凭主观臆断。主观臆断的方法不可取,反而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和麻烦。
4.不明确自己的责任
每个职工不明确自己的责任,导致在企业里,存在着生产作业原始记录、凭证等信息载体不健全、台帐不完善、内容不完整、形式不规范等现象,生产作业信息流通不畅。降低了以生产作业为导向的生产作业指挥,妨碍员工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优化生产现场人的管理的对策
1.整顿劳动纪律,完善经济责任制优化现场管理效果。通过开展现场管理可以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已经习以为常的不文明行为改掉,通过不断地清理整顿,达到工作场所布置合理,人、机、物安排得当,设备保养良好,工位器具齐全、工艺纪律严明、生产秩序井然,消除了不安全因素。
整顿劳动纪律,完善经济责任制及现场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从领导到职工,从车间到班组的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生产、质量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工量具保养责任制,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交接班制度,考勤制度,奖罚制度,其他管理制
度等,使广大职工有章可循,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推行责任制,必须制定合理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实行责、权、利统一,奖罚分明,强化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消除无人负责、职责不清和相互扯皮的现象。
2.制定操作规范标准
对操作进行工效学分析,加强员工培训力度,规范员工操作。无效劳动不但增加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降低劳动效率,并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对操作进行工效学分析,就是通过对员工的操作行为进行分解,剔除操作过程中不合理的多余动作,找出操作规范标准,并依此标准对广大员工进行培训,通过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且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生产主管解决生产现场的问题。
生产主管要现场多监督、勤巡查,现场巡查 --- 勿走直线,只有“之”字形地走,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其次,作为生产主管不要单一的强训巡查次数,而是要在现场巡查中发现问题,并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出对策将其消除,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一线主管发挥着基础监督、激励、绩效馈及培训等重要职能。做好员工的绩效评价与反馈,及时与绩效不好的员工开展谈心活动,帮助制定提高其绩效的方法措施,将业绩考核(以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标准)、常规考核(以几常行为规范l流程执行作为考核标准)均作为绩效奖惩与薪酬的依据。
将企业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目标成果联系起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实现车间内部各岗位之间的有效配合和良性互动,唯有如此,生产效率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生产现场管理的好坏是生产主管自身素质高低最直接的记分牌,多理顺、勤走动,重沟通、少浪费,生产现场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4.换位思考的平等地位激励生产现场员工自觉减少操作过失。
车间一线生产员工是负责产品质最的“第一把手”,多从员工角度看待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或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同时,被实践认可的行为要不断重复和提醒,当重复的行为变成习惯,管理者和员工就会自觉按照这样的思维去做,生产管理也就顺利多了。
另外,发现问题,要及时理顺岗位之间有异议的地方,谁的责任谁承担,处理的结果必须公正、透明,让所有员工都能够清楚地看到和感受到“问题面前人人平等”,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生产现场管理氛围,如此,员工都会自觉减少操作过失,实现产品质最的稳步提高。
【工效学定义 - 工效学吸收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泛知识内容,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边缘学科。在机械工业中,工效学着重研究如何使设计的机器、工具、成套设备的操作方法和作业环境更适应操作人员的要求。
概述:
工效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工效学这一名称是根据英文“Ergonomics”翻译过来的,“Ergonomics”这个词是由两个希腊词根组成的,ergo是出力,工作的意思,nomics是正常化,规律的意思。因此Erginomics的含义是人的工作规律问题。也就是说,这门学科是研究人在生产和工作中合理地,适度地劳动的问题。工效学是根据人的心理、生理和身体结构等因素,研究人、机械、环境相互间的合理关系,以保证人们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并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的机械工程分支学科。
自美国人泰勒开创科学管理以来,工作效能的研究一直是管理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吉尔布雷斯夫妇首先应用心理学原理进行了动作研究,注意到工人疲劳、工作单调等因素对工效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各种新式武器的产生,设计人员必须认真考虑操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如何使机器与人的能力限度和特性相适应,从而产生了工效学。随后,工效学在各国工业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国际工效学协会。此后,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工效学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标准,尤其是涉及安全、健康方面的标准往往是强制执行的。因此工效学在发展中逐渐与标准化工作结合起来。
工效学在人—机环境系统的研究中,经历了人适应机、机适应人、人机相互适应几个阶段,现在又已深入到人、机、环境三者协调的人—机—环境系统。在系统内,从单纯研究个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发展到研究怎样改善人的社会性因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工效学在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深入。
在人—机系统中,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人的视觉和听觉的正常生理值,人在工作时的姿势,人体活动范围、动作节奏和速度,劳动条件引起工作疲劳的程度,以及人的能量消耗和补充;机器的显示器、控制器(把手、操纵杆、驾驶盘、按钮的结构型式和色调等)和其他与人发生联系的各种装备(桌椅、工作台等);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声响、振动、照明、色彩、气味等都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而工效学正是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