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5S现场管理活动推进车间实施TOC瓶颈管理
发布时间:2017-04-10来源:互联网 编辑:秩名
运用5S现场管理活动推进车间实施TOC瓶颈管理
摘要: 5S现场管理是生产系统推行TOC瓶颈管理的工具,使TOC瓶颈管理工作开展简单易行;瓶颈管理的思想,为5S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指明方向。
瓶颈管理(TOC)于90年代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是由高德拉特博士创立,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瓶颈”或者“约束”(Constraint)。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瓶颈”,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改进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瓶颈管理的基本思想:将所管理的对象抽象成一条链条,任何链条都至少存在一个薄弱环节及瓶颈或系统的约束。薄弱环节决定了链条最终的承载量(即系统的有效产出),是系统(链条)进一步提升产出水平(链条的承载量)的制约因素。因此,系统管理的关键是管理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系统的一切优化都应该围绕系统的最薄弱环节进行。
瓶颈管理理论有9条原则:
原则一、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只生产最需要的产品。
原则二、系统的“瓶颈”决定“非瓶颈”的利用程度,瓶颈工序限制着系统的产出能力,非瓶颈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不能提高产销率,而且会使库存和运行费增加。
原则三、允许在非关键资源上安排适当的闲置时间,对系统中“非瓶颈”的安排使用,应基于系统的“瓶颈”。做功和做有用功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非瓶颈工序,如果100%利用,但是后序的瓶颈工序只能消耗70%,那么非瓶颈工序做了100%的功,但只有70%为有用功,另外30%是无用功,只能增加库存和在制品的增加,并不能提高系统的有效产出,转化为成品销售出去。
原则四、保持瓶颈资源100%的有效利用,尽量增大其产出,不使其因管理不善而中断或等工。“瓶颈”工序上一个小时的损失等于整个系统的一小时损失。
原则五、有效利用“非瓶颈”资源,减少批量,增加批次,以降低在制品库存和生产提前期。
原则六、“瓶颈”控制库存和产销率。企业的“非瓶颈”应与“瓶颈”同步,库存水平只要能维持“瓶颈”上的物流连续稳定即可,这样,“瓶颈”也就相应地控制了库存。
原则七、加大瓶颈资源上的加工批量,运输批量不必等于加工批量。①运输批量,是指工序间运送一批零件的数量;②加工批量,指经过一次调整准备所加工的同种零件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转运批量之和。
原则八、批量大小应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的。同一工件在瓶颈资源和非瓶颈资源上加工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批量,在不同的工序间传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运输批量,其大小根据实际需要动态决定。
原则九、考虑系统资源瓶颈,用有限能力计划法编排作业计划,提前期是作业计划的结果。瓶颈管理不采用固定的提前期,而是考虑计划期内的系统资源瓶颈,先安排瓶颈资源的生产进度计划,并作为基准,把瓶颈资源之前、之间、之后的工序分别按拉动、工艺顺序、推动的方式排定,然后编制非关键件的作业计划。
假设一个工厂或生产车间有四个工序分别为工序A、工序B、工序C、工序D,各个工序的单位时间的产出分别为,工序A:6件、工序B:5件、工序C:3件、工序D:4件,如图1。
通过图1,很容易得出,这个工厂单位时间的产出为3件,制约工序或瓶颈出现在工序C。按照TOC瓶颈管理的理论,需限制工序A、工序B、工序D单位时间的产出为3件,工序A的利用率为50%,工序B为60%,工序D为75%。
如果生产过程为整个产销系统的瓶颈,按照TOC瓶颈管理的理论,管理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提升生产系统的能力,需要通过增加设备、人员或改进工艺提升工序C的产能,提升到4件,那么这个工厂产出由3件提升到4件,效率提升30%,效果明显,而其他三个工序不需要投入,此时图形变成图2。
如果再进一步提升生产系统的能力,需要对工序C和工序D进行改进提升,使之达到5件能力,那么只有工序B、C、D的产能利用率达到100%,工序A的利用率为83%。
通过图1、图2,很直观的会发现生产系统的的瓶颈工序在哪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或限制非瓶颈的产出,以降低在制品数量和库存,或提升瓶颈的能力,以使整个系统的有效产出提升,满足市场需要。
而现实中的工厂中,工艺、工序要远比图1的模型要复杂的多,还要受到众多制约因素限制,如人员不足、设备故障、空间不足、工序产能占用、品种切换、质量报废、原料供应、排产协调等因素均会引起各个工序产能的波动,生产和市场的波动是绝对,时时存在的,表现出来的就是瓶颈在不同的工序间变化,很难像图1中的模型一样清晰的给出各工序的能力,找出瓶颈,加以改进或限制非瓶颈的产能。
在此种情况下如何运用TOC瓶颈管理理论,提升系统的有效产出呢?采用何种方法找出瓶颈呢?5S现场管理活动,提供了简单有效的实施方法。
5S现场管理活动起源于日本,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五项活动,是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管理改善的活动。5S就是由这五个单司首字母5个S组成。5S现场管理活动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在日本企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不断改进提高,实践证明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
5S现场管理活动五大元素的内涵,用几句话简单概括就是:
1S整理(Seiri):区分有用和无用,清除非必需的东西、物品,消除身边的浪费。整理的目的在于腾出空间,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2S整顿(Seiton):对有用的物品、物料,明确数量,有效标识,定位、定量摆放整齐,创造易于维持的现场。整顿的目的在于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工作秩序井井有条,避免寻找的时间浪费。
3S清扫(Seiso):创建清洁的工作现场,清除工作现场的脏污,清除设备上的灰尘、油污,对异常设备、工装夹具进行检修,使岗位干净整洁,设备保养完好。清扫的目的在于发现已有的或潜在的设备、物料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稳定品质,争取零故障。
4S清洁(Seiketsu):切实遵守既定规则,将前面三个S的实施标准化、制度化,并维持效果。清洁的目的在于形成惯例,形成一套标准程序、方法,并且每个人都遵守。
5S素养(Shitsuke):养成一种习惯。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来引导,培养具备良好素质习惯的员工,提升人的品质。
5S只需要全员充分理解其行动目的就可以迅速开展,不需要特殊培训,即便是刚加入公司的新员工也可以马上行动。
首先通过不断的5S管理活动,降低不必要的空间的占用,减少寻找的浪费,消除设备故障,延长设备的寿命,异常现象明显化,及时调整作业,员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提高产品品质,消除质量损失,不断减少生产波动,不让由于异常生产波动而导致的“假瓶颈工序”出现。
由于不断减少生产波动,全系统得以改善,不必找出图3中到底哪个工序是瓶颈工序,在无形中,通过简单的方法提升整个系统的有效产出能力,图3就会变成图4的情形。
生产波动不断减少,通过再进一步进行整理,区分有用和无用,发现不必要的生产品——不能第一时间销售出去的产品,进行清理,并调整生产计划,只在生产需要的时候,才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使每个工序所生产的产品均为必需生产的产品,不生产预见性库存,非瓶颈工序生产的产品均为瓶颈工序生产所需部件,消除因非瓶颈工序生产不需的产品而导致瓶颈工序无料加工的情况,充分发挥瓶颈工序的产能力。这时不需要找出那一个工序是瓶颈工序,只要知道工厂现在最需要生产的是什么产品,让所有工序为生产最需要的产品而工作,就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有效产出。
如果每个工序经过第一步整理,不再生产不必要的生产品,通过5S管理活动中的第二步整顿,对必需生产的物料在制品库存,清点数量,进行标识,划定存放区域。找到最后一个待加工在制品库存不断增加的工序,那么这个工序即为瓶颈工序。如图5,A工序的产能为6件、B工序的产能为5件、C工序的产能为4件,D工序的产能为4件,工序D之前一定不会存在待加工的在制品库存,除非D工序出现故障不能正常生产;单位时间A工序生产6件,B工序生产5件,每单位时间在B工序前产生一件库存,同样C工序前会产生1件库存,随时间的推移,待加工的在制品库存会不断的增加,找到最后一个待加工在制品库存不断增加的工序,这个工序就是瓶颈工序。
按照TOC瓶颈管理原则一,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就是要限制前面非瓶颈工序的产出速度。对每个工序的在制品存放区进行评定,重新设定区域大小,在保各工序入料安全的情况下,设定图6为B、C两工序间的在制品库存上限与安全下限,并对存放区域进行可视化的现场管理,在制品库存一旦达到上限,前面的工序必需停止生产,低于下限启动生产,从而达到物流的平衡。这是整顿的作用,也是对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员工根据现场的存料情况即可调度生产,达到物流的平衡。
按照TOC瓶颈管理原则二,系统的“瓶颈”决定“非瓶颈”的利用程度,瓶颈工序限制着系统的产出能力。设定每个工序在制品库存上限与安全下限,并对存放区域进行可视化的现场管理后,所有工序的生产启动与停止,加工速度完全取决于瓶颈工序的加工速度。瓶颈之前的工序由于受到在制品库存上限的限制要求,不能满负荷生产,而是按照瓶颈工序的节拍进行生产,瓶颈之后的工序由于没有更多的物料输入,也只能按照瓶颈的能力和节拍进行生产。这样也首先要满足TOC瓶颈管理的第三条原则,允许在非关键资源上安排适当的闲置时间,否则无法实施。
按照TOC瓶颈管理原则四,保持瓶颈资源100%的有效利用,尽量增大其产出,不使其因管理不善而中断或等工。每个工序在制品库存设有上限与安全下限,安全下限的目的就在于保证瓶颈资源的100%的利用,不会因为前序非瓶颈资源的波动而影响其利用率,如图6第二图的方式,即便前面非瓶颈工序生产出现波动,还有至少6到8个单产品的缓冲。经过对瓶颈工序现场管理的大力改善,可以消除瓶颈工序的生产波动,使瓶颈工序的产能稳定发挥。
按照TOC瓶颈管理原则五,有效利用“非瓶颈”资源,减少批量,增加批次,以降低在制品库存和生产提前期。采用不断压缩在制品存放区域,降低在制品库存,实现这一原则。当划定的在制品存放区域压缩后,各非瓶颈工序不得不减小批量,增加批次。如果将图6中16个在制品存放区压缩到图7中12个在制品存放区域,按图2中各工序的生产能力,前面的B工序允许的最大生产批量将由40个降低到30个,否则将会超出在制品存放上限,上限库存每降低两个,最大生产批量将降低5个;在制品在现场等待的最长时间将由5.3个时间单位,降低到4个时间单位,生产提前期缩短1.3个单位时间。
按照TOC瓶颈管理原则六,企业的非瓶颈应与瓶颈同步,库存水平要能维持瓶颈上的物流连续稳定,这样瓶颈也就相应地控制了库存。在制品存放区域的压缩需慎重,前提是前面非瓶颈工序的生产波动不断减小,小到能允许压缩瓶颈工序前的在制品存放区域的程序。这正是5S现场管理活动的作用之一。涉及资源的原则均可以采用现场管理的方法加以推进。
原则七、加大瓶颈资源上的加工批量,运输批量不必等于加工批量。根据瓶颈管理的观点,为了使产销率达到最大,瓶颈资源上的加工批量必须大。但另一方面,在制品库存不应因此增加,所以转运批量应该小,因此可以利用5S管理,尽可能的减小非瓶颈工序前的在制品库存区来实现快速流转。
利用良好的现场管理,减小生产波动,通顺的物流通道,可顺利实现TOC瓶颈管理的物流原则和计划排产原则。设定现场管理的在制品库存区域限制,并不限定生产批量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在最大库存上限内灵活调整。
5S现场管理是生产系统推行TOC瓶颈管理的工具,使TOC瓶颈管理工作开展简单易行;瓶颈管理的思想,为5S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指明方向,在原理上解释了为什么推行5S现场管理能够提升系统的有效产出。
参考文献:
[1]程国平.生产运作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9.
[2]美国马克M.戴维斯,王蓉译.运营管理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
[3]日本大西农夫明,高丹译.图解5S管理实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文/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