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国制造 要靠机器人?
发布时间:2016-07-29来源:互联网 编辑:未知
引言:近日,麦肯锡发了一份报告提醒中国:制造业的底子还是要好好守住,建议中国可以靠机器人。对于这一说法,很多人认为是在骗人。
和十年前比,中国的用工成本增加了2.5倍
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正是中国目前遭遇经济结构问题的触发因素之一。
过去30多年,中国凭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功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早已今非昔比。
麦肯锡公司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的选择:抓住5万亿美元的生产力机遇》报告援引的数据显示,2004年到2014年这十年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了2.5倍。同时,和美国、法国等国相比,中国的企业主需要承担的员工社保费用负担,也非常沉重。
报告举例说,不断提升的用工成本,已经损害了中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比如中国制鞋业占全球的出口份额已经从2010年的52%下降到了46%,但像越南、柬埔寨和印尼的份额却在增加。另外,中国的纺织品行业也遇到了类似的冲击。
实业难为,中国经济过度倒向金融业
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驱动的经济模式被认为不再具有可持续性。这触发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但目前的转型尝试,似乎不完全可持续。
笔者从麦肯锡报告中发现,制造业给中国经济的利润贡献度已经大幅减少,而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了当前中国经济最为倚重的行业。这也就是说,金融业成了中国经济利润的最主要来源。
上图是中美两国2004年以来经济收益的结构变化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十年来金融业收益迅猛增长,远远甩开了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在内的其他产业。与之相比,研发驱动型产业就可怜得多,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制造业转向金融业主导,其背后存在极大的风险。美国的惨痛经历就是最好的佐证。2008到2011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经济亏损高达4190亿美元。这其中金融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亏损。走出金融危机后,美国研发型企业异军突起,占据了“最具经济效益产业”的宝座,这也让美国经济快速复苏,三年后就妥妥地重回世界之巅,经济收益达到5350亿美元。
笔者觉得,如果失去稳定的实体经济,仅仅依靠金融业的“高度繁荣”,一旦风险大规模爆发,那后果恐怕难以想象。
制造业大省加强“研发型制造”,但前路漫漫
那么,中国能学美国,更加倚重研发么?通过加强研发型制造业的发展,使得实业重回轨道?
改革不是没有。那些传统上被视为中国制造业基地的东部经济大省,如今也越来越转向服务业和研发主导型的制造业,而不再仅仅依赖基础设施投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信你们可以看下图:
上图显示,传统的制造业强省江苏和浙江,在服务业之外,研发主导型的制造业也占有较大比重,看起来这两地的制造业企业都在加大研发力度。而像北京和上海,则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北京的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高达80%。
但令笔者很意外的是,北京虽有中关村,但研发主导制造业的比重却仅有10%,和山西、黑龙江相当。为什么帝都的研发型制造业这么少?笔者目前还不得而知。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较发达省市的企业已逐步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但推进并不容易。对很多企业来说,要搞好研发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很多时候,花去了大量的研发资金也不见得会得到多少利润,而大部分企业并不愿意冒险进行大规模研发创新。
机器人能拯救成本越来越高的中国制造吗?
那么,怎么解决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问题呢?
麦肯锡公司认为,中国可以推进企业的运营转型,从而来提升生产力。比如提高自动化率、提升能源效率、精简流程。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如果实施彻底的改革,中国的劳动生产力将提升15%。
麦肯锡提了一个良方:推进工厂的自动化,尤其要用机器人。
下面这两张图可以看出,中国的机器人使用率非常低,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而在最擅长使用机器人的韩国,其使用率竟是中国的13倍。
一台机器人的成本或许确实比一个富士康普通工人的用工成本要高,但机器人所带来的生产力却比普通工人要强得多。难怪人家富士康,也都要引入机器人来代替人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