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17-12-13来源:装备保障管理网 编辑:晓刚

设备人互联网商学院,精益导航  

设备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备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备诊断技术是服务于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在我们研究、学习并运用诊断技术的时候,应首先对所服务的对象——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较全面的了解,从而能从总体上把握我们的工作,进而运用好这门技术,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在企业完整的运行机制中,技术装备工作是重要一环。企业从市场的信息反馈中确定主导产品,产品的形成过程离不开入、机、科、法、环这五大方面,它需要筹措必需的资金购置原材料,需要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需要有具体的生产策略等等。

其中,组织生产的技术装备是实现产品形成的关键因素。技术装备落后,将很难实现产品生产的要求,或者,至少是对产品的生产造成很大的不利因素。

同样,如果设备能力基本适应,但是由于故障等种种原因而造成设备停歇台时延长,使生产不得不问断进行,那么也必给企业带来不良后果,如果采用较先进的设备,并加强对设备的管理、维修,并正确地使用与保养,即实现“零故障”管理,那么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就对企业确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创造了必要条件。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中,设备管理的目标是为完成企业生产任务服务,管理的范围主要是设备的中、后期管理,往往造成设备的研制、购买、使用、维修、改造等各环节的脱节。

设备管理工作与生产技术、经营等其它管理业务之间的联系关系松弛,甚至脱节。设备的技术管理往往是看重维修技术管理,只考虑技术可行性,而很少考虑经济合理性。

在经济管理方面,设备前、中、后期管理工作脱节,经济管理处于从属地位,仅限于核算修理成本。在信息管理方面,仅仅限于统计工作的范围,资料数据为上级管理部门服务,未能对企业设备管理发挥作用。在维修方式上,对所有设备全部采用统一的计划预修制度,按照人为制定的修理周期结构进行大、中、小修程,这样易于造成设备的过剩修和失修;同时,修理与改造脱节,造成长期在低水平上的维修,新技术的应用滞后,而且,专业化维修做的不够,检测维修手段落后,修理质量低,成本高,经济效益差。

当然,设备工作服务于企业的生产是做了大量的积极的工作的,我们在分析这种体制下设备管理的利弊,其目的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企业的设备管理维修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而也就在企业的管理中以资产管理为中心,以最少投入实现最大的回报。

在这样一种体制下,设备管理是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因而它在企业管理中也就处于十分重要位置。这时的设备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追求设备的经济寿命。周期费用最低,以利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设备管理的范围是设备以研制购置、使用,维修、更新改造、报废等前、中、后期的全过程管理。设备工作与生产技术、经营等其它管理业务之间联系密切,实现设备的全过程管理。

技术管理方面,在组织设备维修以及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确定方案时。首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分析,不仅仅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从技术上考虑设备的维修性和可靠性,更要考虑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这一全过程考虑设备费用的思想是企业每一个员工都应具有的。

在经济管理方面,从设备的全过程考虑,在设备的研制、购置前期工作中,就要考虑到设备的使用维修费用问题,把维修可行性与技术可行性放在同等重要的程度,有机联系起来一并考虑,也就是把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

信息管理方面,统计资料不仅是为上级管理部门服务,更重要的是对本企业设备的技术状况、维修技改费用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详细分析,为改进设备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必要的准备,为设备的维修和技改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在维修方式上,改革传统的计划预防修体制,运用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和诊断技术,针对设备的实际工况制订检修方案并付诸实施。同时,根据设备在生产线上的重要程度加强诊断与维修,使状态计划修成为现在应推行的设备维修体制,使维修的经济性充分体现出来。

与此同时,把设备检修与技术改造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完善设备的不足之处,扩展其功能,使其技术性能适应生产工艺的要求。在维修专业化方面,加强专业的协作,以大生产的方式组织设备维修工作,达到质量与效益提高的目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我们现在的设备维修工作也由原来的传统模式向高效化、智能化方向转变,适应企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就更加显得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和诊断技术以及维修技术的重要了。

华企工业智库官方微信  

企业培训@左明军13808969873

设备人互联网商学院,精益导航